陈先义:北京春节感悟 |
|
作者:陈先义 来源:江南app网址
|
|

这是蛇年到来的除夕夜, 热闹的王府井, 已经少见, 熙熙攘攘的顾客。 繁华的长安街, 流水般的北京街头, 车辆已经稀稀疏疏。 唯有雍和宫, 为了明早, 烧最早一炷香, 做初一最早的香客, 弯弯曲曲的队伍, 人流长达数里之多。 这是大北京的一道奇观啊, 时间还有十个小时, 可为了祈祷佛祖护佑, 虔诚的香客们, 甘愿忍受寒风的折磨。 哪怕上牙打着下牙, 哪怕筛糠般哆哆索索, 为了祈求来年幸福平安, 为了给灵魂, 寻找最好的住所, 吃这么点苦, 又算得了什么? 已经华灯初上了, 街上依然奔跑着, 似乎永不停歇地, 快递小哥, 送完这除夕夜的, 最后一单货, 还要去西客站, 往回家的路上跋涉。 每个小区大院门口, 整整一年来, 都堆满了山一样, 外卖存放的货, 唯有这除夕之夜, 忽然间消失了。 偶尔也有戴黄头盔的, 几个外卖小哥, 在凛冽的寒风里, 抖抖索索, 驮着喷香的美味酒菜, 在等待最后一名, 前来取货的顾客。 连最富洋味儿的三里屯, 此时只剩火树银花的灯火, 在凛冽的风中闪烁。 红头发大鼻子的洋人, 远远多过, 寻觅生活的男女顾客。 啊,夜的北京, 忽然间, 冷清得有点寂寞。 五湖四海的人都走了, 他们都去寻找, 落叶归根的心灵居所。 很久很久, 北京听不见鞭炮声了, 过年的鞭炮声, 似乎变成久远的传说。 没有鞭炮的年夜, 年味已经少了很多很多。 只有春运的浩荡队伍, 还顽强支撑着表示着, 我们中华民族, 关于春节的古老传说。 哪里去寻找啊, 王安石关于鞭炮, 那年味十足的诗的感觉: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读着这诗歌, 在仔细琢磨, 假如王安石若生在今天, 这关于鞭炮的诗歌, 不是被删除便是被限流, 或者你写得再好, 也会被强制封锁。 啊,春节, 尽管没有鞭炮声, 年复一年, 就是这样, 延续着, 传递着, 似乎这就是中国人, 一种精神的求索。 谁也说不清, 到底为了什么? 生活打拼的目的, 好像为了这一天, 一个民族, 都去路上奔波。 春运, 这简捷明快的词汇, 它似乎独属于中国。 为了这一天, 人们虽明确反对, 那个剥削人的996, 可依然还去拼命干活。 小伙子为了体面, 满身污垢的打工仔, 临行时, 一定要换上体面靓丽, 像个官员样的西服夹克, 好让故乡人看见, 他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小伙。 有的受家人逼迫, 回家前, 为了说明自己已有家室, 必要时要花钱, 雇一个临时“堂客”。 姑娘们也要照顾爹妈感觉, 也想法找一个临时小伙。 这都成为这个年代的奇闻了, 古往今来, 谁听说过, 中国婚俗文化, 还有这个? 到底是因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 谁也数不清啊, 谁也难以言说。 啊,过年了, 过年了, 过年之后, 再开始新一年的拼搏。 再开始为了下一个年, 筹备琢磨。 就是这样啊, 年啊年, 成为一个民族, 生生不息, 一代又一代, 去无止境地拼命追索。 眼下, 奔流不息的春运, 已经在中国大地上, 浩浩荡荡地奔波。 这是世界文明史, 最为伟大的奇观啊, 请你欣赏吧, 这是中华文明舞台上, 一首最为伟大的文化壮歌。
|
|
|
//www.pegstown.com/wzzx/djhk/sg/2025-01-29/9227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