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打印

全根先:图书馆与红色文献收藏、保护和利用

作者:全根先 来源:江南app网址

“红色文献”一词,是由“文献”与“红色文化”结合而成。红色文献不同于普通文献,也不同于一般的革命文献,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所形成、发展起来的特殊文献。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而红色文献则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而其文献价值决非一般文献可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他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文献收藏机构众多,图书馆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拥有极为丰富而又珍贵的红色文献。如何保存和用好这些资源,开展红色文献的收藏、保护和利用研究,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既是图书馆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红色文献与图书馆之深厚渊源

“红色文献”这一概念出现较晚。从现有文献看,“红色文献”作为组合词最早出现于苏联时期,出版有《红色文献》杂志。1938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的解放社出版了名为《红色文献》的书籍,汇集了中共党史的一些重要文献。不过,当时“红色文献”一词并没有传播开来。我们所说的“红色文献”,实际上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而逐渐流行的。在此之前,“红色文献”以“革命文献”“新善本”等名称在文献收藏机构保存。至于“红色文献”的定义,学者观点不尽一致。一般认为,红色文献是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由中国共产党机关或各革命根据地所出版、发行、制作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党的领袖著作、党组织的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杂志等。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红色文献应包括自1921年建党至今所有与中国共产党有关文献,并将红色文献的载体形态从纸质文献扩展到音频、视频、证件、照片、实物等各种革命文物。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一直以来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与红色文献的产生、收藏有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李大钊等以图书馆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进步青年。1918年至1922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即馆长),大力订购宣传和介绍新思想的进步书刊,并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阵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图书馆成为党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受其影响,一些进步学生搜集马克思主义书籍,成立小型图书室,名为“亢慕义斋”(Communism),并于1920年3月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由李大钊主持,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到了重大作用。

1918年9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并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在沙滩红楼第二阅览室登记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管理中外报纸,直到1919年2月离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期间,他的抱负、理想和才干深得李大钊重视,并认为他是湖南青年学生杰出的领袖。李大钊的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此毛泽东开始学习、研究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1年10月,中共一大代表恽代英应聘到川南担任位于泸县的川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次年,党组织又派萧楚女前去协助工作,担任该校国文教员。恽代英和萧楚女都认为,办图书馆是传播新思想、宣传马列主义的有效途径,于是向当地政府提出了创办泸县公共图书馆申请,并得到了批准。他们创办的图书馆,除了收藏马列著作外,还收藏了《新青年》《东方杂志》《少年中国》等进步期刊,成为当地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和红色文献之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国家图书馆与红色文献收藏

图书馆是红色文献名副其实的“富矿”,其收藏红色文献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为各类文献收藏机构所罕见。早在建党初期,图书馆就开始采购和收藏红色文献。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联合组建了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全面搜集抗日战争有关资料,即是其中例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文物收集和保护,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2年,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各文献收藏机构,并由民国文献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对民国时期文献进行全面普查,组织编制联合目录。截止2022年底,联合目录共收录民国时期平装书书目数据30余万条,馆藏数据70余万条,期刊数据1.4万余条,报纸数据4000余条。其中,革命文献(红色文献)1.4万余条,基本反映了国家图书馆等53家红色文献收藏机构基本情况。

国家图书馆前身为清政府于1909年(宣统元年)筹建的京师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就搜集和保存了许多红色文献,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新善本而备受重视。目前,国家图书馆无疑是拥有红色文献最多的文献收藏机构之一。截止2022年底,国家图书馆所藏新善本总量达13000余种、20000余册(件),包括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文献2745种、解放战争时期文献6330种。这里还不包括建党初期和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家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就文献载体而言,除了图书、期刊、报纸,还包括手稿、文告、海报、传单、宣传标语、纸币、票据、档案等,可谓门类齐全,品种丰富。

国家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谓弥足珍贵,例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早期版本。《共产党宣言》早期外文版,有1883年德文版和1888年英文版,系李一氓所赠,有恩格斯所作序言。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之初版本和再版本也收藏于国家图书馆。该书初版本于1920年8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封面有红印马克思半身肖像,上题书名《共党产宣言》,下面横题马格斯(马克思)。同年9月再版本除了将书名更正为《共产党宣言》、封面改为蓝印马克思半身肖像并更改出版时间外,其余均与初版本同。

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文献极不容易保存。国家图书馆所藏这一时期红色文献代表性的有: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刊物《中国工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主办的机关刊物《政治周报》,1925年12月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以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兼任该刊主编,并以“润”“子任”等笔名在该刊发表过不少重要文章。还有一些重要书籍,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彭湃所著《海丰农民运动》,张若名、任弼时合编的《马克思主义浅说》,后者国家图书馆收藏有该书5个不同版本。

国家图书馆所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文献较有代表性的,如《红旗》《青年实话》《红色中华》等。《红旗》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中央政治机关刊物,1928年11月在上海创刊,1934年3月停刊,期间从名称到形式曾多次更变,一度改为《红旗周报》《红旗日报》等。《青年实话》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于1931年7月创刊。《红色中华》周刊于1931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曾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在瓦窑堡复刊。

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文献,国家图书馆所藏较有特色的,如赵文华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上海大众出版社1937年12月出版;斯诺笔录、汪衡翻译,上海文摘社1937年11月出版的《毛泽东自传》;斯诺著,胡仲持、冯宾符等译,上海复社1938年11月出版的《西行漫记》;上海救亡出版社1937年9月编辑出版的《抗战歌声》,内有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1943年解放社出版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5年8月《新华日报》“毛泽东抵渝”专号,等等。

国家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中,有一部分是伪装本,别具一格,反映了民国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如《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大会议决案》,该书封面伪装题名为《新出绘图国色天香》;瞿秋白等主编的《布尔什维克》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机关刊物,封面经常以《中央半月刊》《中国古史考》《平民》等名称出版发行;有一本毛泽东所著《论持久战》,系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物,封面伪装题名为《文史通义》;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封面伪装题名为《论青年修养》。

部分省市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

除国家图书馆外,各地图书馆收藏和保存红色文献的机构不在少数,尤其是大型公共图书馆和一些著名高校图书馆,且各具特色。因篇幅所限,这里仅举几例。

首都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是北京市综合性大型公共图书馆,系国家一级图书馆,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913年成立的京师图书馆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和中央公园图书阅览所。据统计,首都图书馆收藏红色文献约1200余种。其数量虽然不多,文献价值颇高,出版时间为1931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不久成立了中央出版局、中央印刷局、中央总发行部等机构,出版了一批革命文献。由于年代久远,首都图书馆所藏这批文献已有毁损,有的出版年代和出版机构考证困难。

首都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中,还有一些重要刊物。例如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解放》,自1937年12月创刊,共63期。《群众》周刊,1937年12月在汉口创刊,1938年12月迁至重庆,1946年6月迁至上海,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公开出版物,首都图书馆收藏有1931至1937年延安解放周刊社出版的21期和北平解放周刊社1946年出版的3期。又如《广东中华新报》,该报于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连续19次刊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家、革命活动家杨匏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作了较为系统阐述,其发表时间几乎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而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明复图书馆、鸿英图书馆、合众图书馆等。上海图书馆是上海市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和行业情报中心,设有革命历史文献专藏。民国时期,以顾廷龙为代表的图书馆界有识之士,在白色恐怖环境下搜集、保存了大批红色文献。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图书馆继续大力搜集和收藏红色文献,至今所藏红色文献6700余种、15000余册。202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革命文献总目》,包括《目录编》《图录编》两个部分。其中,《目录编》收录上海图书馆所藏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01至1949年)各类图书以及手稿、档案、照片等非书籍类资料计8940种;《图录编》选取近500种红色文献,包括中文图书400余种,传单、布告、钱币等非书文献50余种,期刊、报纸、外文文献等近30种。

作为全国重要的红色文献收藏中心,上海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价值颇高。据顾廷龙回忆,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曾派员到上海征集有关革命史料,他们在许多地方空手而归,却在‘合众(图书馆)’觅得一大批珍贵资料,计有1921年版《列宁全书》第一种《劳农会之建设》、1926年版《中国农民运动近况》、1927年版刘少奇著《工会经济问题》《工会基本组织》等百余种。”此外,上海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中,还有《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初版与再版本,《资本论》最早的中译本,记录红军长征最早的历史文献《红军长征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最早版本等,这些文献都非常珍贵。

南京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前身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办的江南图书馆,系江苏省省级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现拥有民国文献70余万册,其中红色文献3000余种,包括解放区出版的图书、报刊,中国共产党与进步团体在国统区出版的各类文献,尤其是有关苏中、苏北新四军文献收藏较为完整。南京图书馆所藏红色文献中,既有中共领导人著作、党的重要文献和稀见史料,也有进步图书、报刊以及画报、布告等宣传品。其中,1944年5月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是《毛选》最早版本,系该馆所藏“十大珍本”之一。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编印、1922年5月出版的《马克思纪念册》,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04周年,虽然是一册小书,在当时却为“非卖品”,十分罕见。

南京图书馆还收藏有许多革命报刊,如《新青年》《共产党》《少年世界》《抗战文艺》《劳动界》《文萃》《工农兵》《人民日报》等。《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1926年7月终刊,前后共出版63期(号)。该馆藏有《新青年》第一至五卷(第二卷第四至六号缺)、第六卷第五至六号、第七卷第一至四号及季刊第一至四期、不定期刊第一至五号。《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编辑出版的机关刊物,1920年11月创刊,李达为主编,1921年7月停刊,只出版了6期,该馆收藏完整,为1954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影印本。《少年世界》是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编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杂志,1920年1月创刊,同年12月终刊,共出版12期,1921年4月又出版了增刊日本号,该馆收藏第二至八期和第十至十二期。《劳动界》是1920年8月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面向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的通俗刊物,陈独秀、陈望道、袁振英等中共早期人物常在上面发表文章。以上文献都极为罕见。

辽宁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是辽宁省级公共图书馆,其前身为1948年8月在哈尔滨创建的东北图书馆。沈阳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4年伟大的抗日战争始发地,又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因而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相应地产生了许多红色文献。在辽宁省图书馆700多万册馆藏文献中,民国时期文献达3万余种,其中有中国共产党诞生至新中国成立党的领导机关和各根据地所出版发行的红色文献七百余种。这批红色文献中,主要是东北书店出版的。该书店于1945年11月在沈阳筹建,后因战争转移到本溪、抚顺、长春、哈尔滨等地。该书店出版的图书中,有《共产党宣言》《列宁文选》《毛泽东选集》等,还有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所著《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等反映抗联斗争故事的相关书籍,颇具地方特色。

辽宁图书馆藏有《共产党宣言》20多个版本。从1920年该书第一个中译本问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产党宣言》共有6个完整中文译本。其中,1943年8月延安解放社出版、博古校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共中央规定高级干部必读的马列原著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中文译本。此外,哈尔滨兆麟书店印行的毛泽东《论持久战》,因该书店出版图书本来就不多、流传至今的更是稀见,十分珍贵。辽宁图书馆所藏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地区报纸《东北日报》,系《辽宁日报》前身,创刊于1945年11月1日,至1954年8月31日停办,见证了东北地区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光辉历史,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总之,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红色文献十分丰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值得深入发掘,必将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篇幅原因,恕不一一介绍。

部分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是》2021年5月第10期。

2、刘寿礼:《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求实》2004年第7期。

3、吴宓:《国家图书馆革命历史文献特藏的来历》,《光明日报》2016年7月12日。

4、马静:《赓续与弘扬:革命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图书馆学报》2023年第4期。

5、黄霞:《国家图书馆藏珍贵革命文献展回眸》,《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年第4期。

6、乔雅俊:《首都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概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年第5期。

7、徐雁:《“进步书刊”“革命史料”与“革命历史文献”——兼述上海图书馆“革命历史文献特藏”的前世与今生》,《图书馆杂志》2021年第7期。

8、刘良蒙:《南京图书馆藏中共早期革命报刊述略》,《档案与建设》2021年第11期。

9、王爽、王卓杰、张丹、李佳:《辽宁省图书馆红色文献工作现状与高质量发展思考》,《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12期。



//www.pegstown.com/wzzx/llyd/wh/2024-01-06/85812.html
Baidu
map